為迅速落實全國春季農業生產暨加強冬
小麥田間管理工作會議、全國供銷合作社全力保障2022年春耕農資供應電視電話會議和自治區政府春耕農業生產專題會議精神,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農資流通主渠道作用,全力做好農資供應工作,自治區供銷社再研究、再部署、在動員,研判市場、強化措施、統籌推進,千方百計保障我區春耕農資供應不脫銷、不斷檔、不誤農時。截止2022年1月底,全區供銷社系統已調運庫存到位各類
化肥17.9萬噸,占春耕夏播用肥需求的89.5%。寧夏供銷集團承擔自治區2022年
化肥儲備任務15萬噸,已調運庫存到位13.2萬噸,完成儲備任務的88%。儲備
小麥、水稻、
玉米等各類
種子610萬公斤,儲備
農藥262多噸、農膜4200噸。
一是抓儲備。去年9月份以來,自治區供銷社系統持續加強與承儲企業、系統企業和
化肥生產廠家聯合合作,堅持“總對總對接、總代理授權、總訂單分銷”的經營模式,及時與中石油、云南云天化、中鹽紅四方、云南祥豐、湖北宜化等大型資源廠家溝通協調,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確保了供銷社17家承儲企業儲備肥貨源充足。指導系統農資經營企業,分析研判春季農業生產形勢,摸清農民種植結構變化,增加農資適銷對路品種,加大余缺調劑,切實發揮儲備的“蓄水池”“穩定器”作用。通過實施農資淡季儲備,基本平衡了商品資源階段性不足,彌補了物流短板,穩定了市場價格,助力了農民增收。
二是抓融資。充分發揮供銷集團投融資作用,積極協調銀行等金融機構,建立資金保障體系,通過信用合作,協助各承儲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儲備企業克服物流和資金困難,千方百計籌措資金、組織貨源、協調物流、精準配送儲備
化肥15萬噸以上,確保了
化肥儲備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儲存安全,為平抑
化肥價格、穩定市場供應、保證農業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是抓調運。結合“數字供銷”全國示范區建設,建立農資線上線下物流配送系統。在固原、中寧、紅寺堡、青銅峽、銀川等10個重點區域和節點設立大型倉儲和物流設施。加強市場監測,協調鐵路貨運,加強公路貨車統籌,做好調度運輸,協調落實發運計劃,保障農資及時調運配送,形成了完善的倉儲物流體系,解決了基層供銷社和各承儲企業轉運、倉儲、配送難的問題,降低了倉儲物流成本。
四是抓網點。加強縣域農資流通網絡建設,建立數字化農事服務系統,鞏固和發展連鎖門店合作網點,建立了覆蓋區、市縣、鄉村的三級購銷網絡和儲、供、配“三位一體”服務體系,提升對終端網點的輻射帶動能力。運用“互聯網+”創新農資銷售和服務方式,積極構建農資供應服務線上線下平臺,在全區建立了120個基層供銷社農資供應銷售終端,加快農資進店、進村、進戶,解決了銷售難問題。
五是抓科技。密切與科研院所、農技部門、生產廠家的聯合合作,圍繞我區枸杞、葡萄、果菜等特色優勢農產品種植及社會化服務,以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無人機施肥等技術為支撐,加強科技服務。堅持科學施肥、綠色施肥、經濟施肥。推廣
化肥機械深施、機械追肥、種肥同播等技術,減少肥料養分揮發和流失。推進緩控釋肥、水溶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應用。堅持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科學植保的理念,加強病蟲害監測預報,加大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集成推廣
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減少化學
農藥用量。加大可降解地膜推廣應用,完善農用殘膜回收機制。
六是抓質量。以保供、穩價、優質、減量、節本、增效為目標,推進農業綠色生產,持續提升“供銷農資、放心農資、綠色農資”的良好品牌形象。指導系統企業、承儲公司進一步增強質量意識,加強行業自律,嚴格質量管理,嚴把質量關口,堅決杜絕假冒偽劣農資商品經供銷社渠道流入市場,堅決杜絕坑農害農現象發生,確保農民在供銷合作社農資網點買的安心、用的放心。
七是抓監管。按照自治區供銷社、財政廳、發改委聯合印發《寧夏回族自治區
化肥淡季商業儲備管理辦法的通知》的要求,先后2次對
化肥淡季商業儲備情況進行督導檢查。會同市場監管、農業農村、公安等部門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做好農資打假部署,開展農資市場秩序整頓,建立農資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農資商品行為,穩定農資市場秩序,切實維護農民根本利益。
八是抓考核。積極探索總結農資儲備企業經營服務評價指標,優化績效評價工作流程,建立績效評價體系,加強考核、評估、督導,有效提升農資儲備質量效益,確保農資產品量足、質優、價穩。